查看原文
其他

多家国家级媒体为哈工程打call!牢记母校嘱托,成就中国首位女潜航员!


最终,张奕和陈云赛,成为继叶聪、唐嘉陵后,又一位驭“龙”深海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作为国内船海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以鲜明的‘三海一核’为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一批像张奕这样的青年校友在祖国船海领域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智慧,是哈工程的使命担当和职责所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张奕一道,为国家深海战略披荆斩棘。



张奕还记得,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天,老师手指中国版图:“中国的领土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祖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需要探索和保卫。”这幅画面,深深烙在张奕的海洋之心上。

2017年9月7日,《大学生科技报》整版刊载题为《张奕:从船海名校走出的深海“驭龙女”》的人物专访,以我校校友、中国首位女潜航员张奕为例,缩影式反映我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海洋强国培养信念坚定、毅力坚韧、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优秀人才的“工程故事”;全景式展现我校青年校友不忘母校嘱托、不负学校培养、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工程校友故事”。

2017年8月2日,《科技日报》科技人物版以《“奕”路潜行,“蓝精灵”唱响深海之歌》为题报道了我校校友、中国首位女潜航员张奕驾驶蛟龙号在大洋深处为海洋研究而不断探索的故事。文章刊发后,反响强烈,相继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家级媒体网站转载。





“你好,我叫张奕,神采奕奕的奕!”


穿着深蓝色的T恤,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张奕一边轻快地从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的甲板上跃到码头,一边回答着蜂拥围上前来的记者提问,记者感觉仿若一股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


这是,6月23日清晨,山东青岛鳌山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缓缓靠岸的 “向阳红09”科考船上,一条红色条幅映入眼帘:“青岛人民,我们蛟龙号回来了。”宽大的甲板上,一个长8.4米、宽3.0米的红色 “小家伙”分外吸睛。随着中国大洋38航次顺利返航,为期5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工作鸣金收官。


人们挥舞着五星红旗,迎接凯旋归来的蛟龙号英雄。在清一色男生队伍里,张奕和同伴赵晟娅有些“鹤立鸡群”——她们是中国首批被选用的女潜航员,也是首批担任独立主驾驶下潜的女潜航员。也因此,一下船,就被记者热情围堵。




深海探幽与险境共舞

水下世界什么样?在5000米深海中,张奕看到的是铺陈着的蓝色海盐,游曳着的白色细长虾……由于深海常年不见阳光,大多数生物都以白色系为主。


“在三四百度高温下,居然还有小虾那样的鲜活生物生存,游来游去,好神奇。”张奕向记者揭秘她看到的几千米下的海底世界。


海底无光,“蛟龙号”潜水器照明范围只能达到八九米,远处同黑夜一般,探险深海世界,更多的仍是无尽的黑色,是寂寞、未知与危险。


张奕第一次主驾驶下潜就遇到了环境复杂的热液区,那里像有一根根烟囱立在海底,冒着黑色的浓烟。“潜水器在林立的烟囱林里穿梭,烟柱温度极高,潜水器不能碰到它。”张奕平静地坐在记者对面,回忆那惊心动魄的过往。热液喷口,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喷出温度高达400℃的热液流。


海底山不仅陡峭,还没有碎石,像生了根一样,潜水器没法停靠。这是张奕第一次主驾驶,在一处海底岩石山上取岩芯时的遭遇。张奕用潜水器取样篮搭在山上的一角,海底有侧向流,悬空的潜水器,被水流推着继续游动。“一边艰难地驾驶稳定潜水器,一边用机械手去抓取岩石,几十次抓取后终于成功取下一块岩石。”张奕自豪地告诉记者。


而在主驾驶前一晚,张奕辗转难眠,头脑里一次次重温各操作步骤。“真正下水后,倒有些像高考,考试之前紧张,在答两道题之后,心里就有了底。”张奕的轻描淡写背后,是高度紧张的持续近十个小时的下潜操作。


“蛟龙号”载人舱,是个内径只有2.1米的钛合金球体。载人舱空间很小,勉强能容下3人,但很难同时站立。每次下潜,张奕和其他队员都被塞进这个球里。在几千米海底,蛟龙号承受巨大压力,指甲盖大小的地方,都相当于承受上吨的重量。周围是无尽的黑暗,舱体内一片安静。




“蓝精灵”歌声伴阳光女孩走向深蓝

驾驭“蛟龙”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其实是个相当辛苦的技术活。张奕的驭“龙”路也是迢迢征途。


时钟拨回到2013年,张奕开始准备潜航员选拔。“去哪儿找这些潜航员呢?薪酬也不高,又要长期在孤独黑暗的环境中工作。别担心,那些人会主动来找你,因为获得潜航员资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30多年前出版的《载人潜水器》绪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打动了张奕。


如今,有着11次下潜和2次主驾驶经历的张奕,已摇身一变成“老司机”,但在一开始,她也会在颠簸的航船上眩晕。


从晕船测试,到空气也似乎凝固的幽闭测试,再到氧敏感测试。潜航员的选拔严苛程度与航天员无异,有些指标要求甚至比航天员还高。除了对年龄、学历、专业等有严格的要求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与特质考核等六大方面119项标准,有一项不达标即被淘汰,单医学方面就有75项。


氧敏感测试是看考生们在高压环境下吸纯氧时是否会出现抽搐等“醉氧”症状。“当时在高压氧舱所有人耳朵都特疼,为了减压,我跟赵晟娅唱起了《蓝精灵》的主题曲,我们发现在高压环境下,自己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比平时更‘扁’、更‘尖’”。张奕的从容心态由此可见。


最终,张奕和陈云赛,成为继叶聪、唐嘉陵后,又一位驭“龙”深海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作为国内船海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以鲜明的‘三海一核’为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一批像张奕这样的青年校友在祖国船海领域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智慧,是哈工程的使命担当和职责所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张奕一道,为国家深海战略披荆斩棘。




深蓝中绽放着一朵柔情玫瑰

6月23日返航当天,张奕领到一张红彤彤的初级潜航员资格证书。成为潜航员不易。“从专业知识到体能训练,每天早8点到晚8点,除了吃饭,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张奕回想起集中培训,那段时光就同彩虹横跨天穹前的风雨一般。


同批6位潜航员在潜器分工和性格上都有互补,张奕开朗,尤能温暖别人。“祝你成功”,赵晟娅记得第一次下潜时,张奕突然上前紧紧抱住迈向舱室的她。那一刻,温暖在赵晟娅的心头荡漾。


为提升潜航员业务水平,国家深海中心启动了“名师高徒”计划。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构设计的无锡702所高级工程师沈允生成为张奕的“名师”。“张奕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爽朗。我们在海上维护工作很多时候是跟扳手、螺丝打交道,张奕干起活来很有女汉子的风范,从不抗拒重活累活。她还总有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师傅如此评价爱徒。


入驻国家深海基地后,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初级潜航员张奕“出炉”用时3年。其间接受了深潜器检修、维护和驾驶,心理、体能训练在内的综合素养训练。


张奕还记得,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天,老师手指中国版图:“中国的领土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祖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需要探索和保卫。”这幅画面,深深烙在张奕的海洋之心上。有数字统计,迄今为止,人类探索过的海洋只占总量5%,那另外95%的深蓝正在呼唤着张奕这一代潜航员去探秘深海。



“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坚守,最勇敢的探索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4年前,张奕写在潜航员学员“个人志愿书”上的这句话,是铿锵玫瑰绽放深蓝的最佳注释。


人物小传

张奕,生于1988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初级潜航员。中国首批入选的女潜航员、首批担任独立主驾驶下潜的女潜航员。已搭载“蛟龙号”潜水器下潜11次,独立主驾驶下潜2次,最大下潜深度6700余米。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稿 | 金声 李凯

编辑 | 张津榕 朱潇瑞

责编 | 霍萍

资料来源 | 工学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